唐朝诗人
白居易陈子昂杜甫贺知章李白李商隐刘禹锡卢照邻柳宗元孟浩然王昌龄王维
宋朝诗人
范仲淹李清照陆游梅尧臣欧阳修苏轼陶渊明王安石文天祥辛弃疾杨万里叶绍翁
经典诗句
黄河的诗句思念的诗句离别的诗句月亮的诗句荷花的诗句梅花的诗句西湖的诗句菊花的诗句送别的诗句四季的诗句爱情的诗句儿童的诗句

路旁的橡树课文ppt_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课文《路旁的橡树》出自三年级下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
  【原文】
  从北方到南方的两座大城市之间,人们打算修建一条公路。这条公路将会宽阔、平坦又漂亮。
  开始筑路了。一天,工人们来到田野上,那里长着一片不大的灌木林。工程师批示未来的路要铺在哪里,工人们就往土里埋进排水管。
  突然,工人们停了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计划[hu4]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说。
  “橡树也不可以砍。”工人们说。
  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地说。
  几年过去了,一条宽阔的沥青公路从北方延伸到南方。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教材简说】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与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有关的故事。在南北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建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着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WwW.sLKJ.orG地完成了筑路计划。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本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所反映的人们的行为非常高尚。从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的言行可以看出,他们保护橡树的行为完全是自发自觉的,换句话说,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意识。这篇课文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对一件寻常小事不寻常处理方式的描写,读者在读后内心受到震动和感染,自然而然地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环保意识、爱护自然界里的一草一木;二是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
  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体会人们在保护橡树的过程中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建议】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2.本课生字不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读,可在检查学生朗读时纠正读音。
  3.教学这篇略读课文,可以通过学生自主阅读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就自己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对于主要内容的把握,学生不会遇到太大的困难,但要注意体会人们在处理橡树与路时的心情。
  (1)“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工人为什么停下来,他们看到了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原来,“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这棵橡树“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同时与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它又是一个“美”的象征。面对这个结合着生命与美感的高大的橡树,他们或者是为橡树的生命力与美感所震撼,或者是不愿砍伐橡树埋上排水管,总之工人们停了下来。学生阅读时要注意读好“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这句话,声音要响亮、有气势。
  (2)“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为什么工程师和工人们都沉默不语呢?工程师“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表明他在此时也注意到了那棵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美感的橡树,内心深处同样也受到了震撼,因此没有命令工人将其砍倒,但该怎样做呢?他也还不是很清楚,于是工程师沉默不语;工人们不想砍掉这棵橡树,但又必须得到工程师的同意,他们沉默不语是在等待工程师考虑清楚以后作出安排。学生们读这两句话,语速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以便表达出人们当时肃穆、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境。
  (3)“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一个“长久地”说明了工程师在内心深处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心理斗争,他“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那么,工程师是为什么叹气呢?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一方面橡树应该得到保护,另一方面“(要修筑公路的)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使公路绕过橡树,但这样一来,公路就不会像箭一样笔直了,因此,这声叹息含蓄地传达出工程师为了保护橡树,在没有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而不得不作出的无奈的选择。“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表明工人们在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之前,看到工程师在叹气,内心非常担心、沉重。这两句话语速也要舒缓、语调同样要略显低沉。
  (4)“‘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说。‘橡树也不可以砍。’工人们说。”工程师的话是陈述了一个客观的事实,因此,他的语气应该比较平静。工人们的话则是出于对橡树的爱护,因此他们的话应该含有一定的激动的情绪,读出来应该略显激动。
  (5)“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地说。”工程师的行动给了工人们一个最好的答复,也使整个事件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决;“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表明了工程师在解决问题之后的一种轻松心态。因此,这段话读起来要轻快,但一连串的动词“拿出、走到、打进”,语速稍缓、语气略重。
  (6)“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笔直”与“弯曲”在这句话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公路来讲,自然是“宽阔、平坦、漂亮、笔直”为好,但人们为保护橡树却将其筑成“弯曲”的,显示了人们爱护树木、注意环保的高尚品质;“只在一个地方”则突出地强调了人们的良苦用心,只有一个弯儿,这个弯儿还是为橡树特别设置的。因此,这句话中的“笔直、只有一个地方、弯曲”需要注意重读。
  (7)“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不约而同地赞叹”,表明人们都很认同、赞赏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决定、行为(正应了上文工程师的那句话“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因此,他们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高尚的心”则是对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非常准确的、也是最好的评价。学生阅读时要注意这两处的词语。
  在准确把握主要内容和领会人物心情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围绕课文前面导语中提到的“交流一下对这件事的看法”进行讨论交流。
  4.引导学生积累词句。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
  上述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教材当中通过学习伙伴的泡泡作了相应的提示,试图通过举例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比如,一个学习伙伴说“我知道‘大雨没喘气儿’的意思”,这里的“大雨没喘气儿”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大雨连续不断、几天没停。
  在领会了上述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那些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比如,“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读到“谁家、拎起、一棵一棵”时,语气要略微舒缓、加重。
  4?课后安排交流阅读感受的题目,通过这个题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程度,以及是否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作了深入的思考,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关于小村庄发生的变化比较容易交流,但发生变化的原因则会有很多不同的答案。教师还可以在这两个问题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请学生提出如何保住小村庄的建议。
  体会、积累语言的题目,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在例句的基础之上,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自主抄写、体会、积累。在“找出意思深刻的句子”,学生抄写之后,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说出每一个句子深刻意思。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爱护森林、增强环保意识的重要性。除了意思深刻的句子之外,还可以积累运用得得体、恰当、优美的词语或者片段。
  这篇课文是有关人类居住环境的生态维护与建设的文章,学生在学完之后,可以紧密联系本组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学生了解自己周边的环境状况,比如,动植物有无增减,这种增减对环境的影响,这种变化的原因;周围有无新的建筑和工厂,它们对环境有何影响;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状况,它们对动植物、大气和水等的污染;政府和个人对上述污染或者环境破坏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等等。
  5?本文课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提示,意在提醒学生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之后,对材料、成果进行整理,为后面的交流和展示做好准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是如何开展活动的,然后请学生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具体的材料不同,整理的方式和呈现的方式也不一样。可以先将反映同一情况的材料归为一组,比如动物、植物、空气、水、光、噪音、工厂污染等等;然后就反映同一种情况的材料按其所属性质分类,比如可以分成文字、图片、声像、图表等等;最后考虑同一种情况中的不同材料如何搭配,以便将其整合起来,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综合的说明,比如,给图片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上述工作做完后,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探究它们所反映的问题,可以参考如下的角度:第一,调查时间、地点、人数、调查方式和所受污染的种类、程度;第二,借助手头整理之后的材料,对所受的污染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第三,根据整理之后的材料,为有关部门或者个人提供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对自己的或小组的调查成果进行整理,以便交流和展示。材料整理的形式不必强求一致,要鼓励学生采用富有创意的、多样的形式,以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其学习中的自主、探究意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