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
白居易陈子昂杜甫贺知章李白李商隐刘禹锡卢照邻柳宗元孟浩然王昌龄王维
宋朝诗人
范仲淹李清照陆游梅尧臣欧阳修苏轼陶渊明王安石文天祥辛弃疾杨万里叶绍翁
经典诗句
黄河的诗句思念的诗句离别的诗句月亮的诗句荷花的诗句梅花的诗句西湖的诗句菊花的诗句送别的诗句四季的诗句爱情的诗句儿童的诗句

穣侯列传翻译赏析_穣侯列传阅读答案_史记的意思

  “穣侯列传”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史记》,其内容全文如下:
  穣侯魏冉,是秦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弟弟。
  他的祖先是楚国人,姓芈。
  史记秦武王死后,没有儿子继位,他的弟弟昭王即位。
  昭王的母亲原是宫内女官,称为芈八子,昭王即位后,芈八子才称为宣太后。
  宣太后并不是武王的生母。
  武王的母亲称惠文后,死在武王去世之前。
  宣太后有两个弟弟:她的异父长弟叫穣侯,姓魏名冉;她的同父弟弟叫芈戎,就是华阳君。
  昭王还有两个同母弟弟:一个叫高陵君,一个叫泾阳君。
  诸多人中,数魏冉最贤能,从惠王、武王时就任职掌权。
  武王死后,他的弟弟们争着想继承王位,只有魏冉竭力拥立了昭王。
  昭王即位后,便任命魏冉为将军,卫戍咸阳。
  他曾经平定了季君公子壮及一些大臣们的叛乱,并且把武王后驱逐到魏国,昭王兄弟中凡是图谋不轨的,都被诛杀了,魏冉的声威一时震动秦国。
  当时昭王年纪轻轻,宣太后便亲自主持朝政,让魏冉执掌大权。
  昭王七年(前300),樗里子死去,秦国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
  赵国人楼缓来秦国任相,对赵国不利。
  于是赵国派仇液到秦国游说,想请求昭王让魏冉任秦相。
  仇液要上路时,他的门客宋公对仇液说“:假如秦王不听从您的劝说,楼缓必定怨恨您。
  您不如对楼缓说‘:请为您打算,我劝说秦王任用魏冉为相将会有所保留。’秦王见赵国使者请求任用魏冉并不急切,必感奇怪,将会不听从你的劝告。
  您这么说了,如果事情不成功,秦王仍用楼缓为相,那么会对您有好感;如果事情成功了,秦王任用魏冉为相,那么魏冉当然会感激您了。”于是仇液听从了他的意见。
  秦国果然免掉了楼缓,让魏冉作了丞相。
  秦昭王要诛杀吕礼,吕礼逃到齐国。
  昭王十四年(前293),魏冉举荐白起作将军,派他代替向寿领兵攻打韩魏两国,在伊阙战败了它们,杀敌二十四万人,俘虏了魏将公孙喜。
  第二年,又夺取了楚国的宛、叶两座城邑。
  此后,魏冉托病辞职,秦王任用客卿寿烛为丞相。
  第二年,寿烛免职,又起用魏冉任丞相,赐封魏冉于穣地,后来又加封陶邑,称为穣侯。
  穣侯受封的第四年,率兵攻打魏国。
  魏国被迫献出河东方圆四百里的土地。
  其后,又占领了魏国的河内地区,夺取大小城邑六十余座。
  昭王十九年(前288),由魏冉操持,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尽王为东帝。
  过了一个多月,吕礼又来到秦国,齐、秦两国国君取消了帝号,仍旧称王。
  魏冉再度任秦国丞相后,第六年上便免职了。
  免职二年后,第三次出任秦国丞相。
  在第四年时,派白起攻取了楚国的郢都,成为秦国的南郡。
  于是赐封白起为武安君。
  白起是穣侯举荐的将军,两人关系极好。
  当时,穣侯私家的豪富,胜过了国君。
  秦昭王三十二年(前275),穣侯任相国,带兵进攻魏国,打得芒卯战败而逃,攻到北宅。
  随即围攻大梁。
  魏国大夫须贾劝说穣侯道“:我听魏国的一位长吏对魏王说:‘从前梁惠王攻打赵国,夺取了三梁,拿下了邯郸;而赵王虽然战败也不肯割地,后来邯郸终于被收复。
  齐国人攻打卫国,拿下了国都,杀死了子良。
  而卫人即使受辱也决不割地,后来丧失的国都仍归卫人所有。
  卫、赵两国之所以国家完整,军队强盛,土地不被诸侯兼并,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忍受苦难,爱惜每一寸土地。
  宋国、中山国屡遭进犯又屡次割地,结果国家随即灭亡。’我认为卫国、赵国值得效法,而宋国、中山国则当引以为戒。
  秦国是个贪婪无厌、凶恶暴戾的国家,切勿亲近,它蚕食魏国,吞尽原属晋国之地,战胜暴鸢,割取八个县之多,土地来不及全部并入,可是军队又耀武扬威地出动了,秦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逼得芒卯败逃,开进了北宅,这并不是敢于进攻魏都,而是威胁大王要求割让土地。
  大王切勿接受它的要求。
  现在大王若背弃楚国、赵国而与秦国讲和,楚、赵两国必定怨恨而背离大王,而与大王争着讨好秦国,秦国必定接受他们的做法。
  秦国挟制楚、赵两国的军队再攻魏都,那么魏国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了。
  希望大王一定不要求和。
  大王若真要求和,也要少割地并且要有人质作担保,不然,必定上当受骗。’这是我在魏国所听到的,希望您据此来考虑围攻大梁的事。
  《周书》上说‘要想到上天的意旨不是固定不变的’。
  这就是说天赐的好运是有限的。
  秦国战胜暴鸢,割取八县,并非兵力强壮,也非计谋高超,主要靠的还是运气。
  现在秦国又打败了芒卯,兵入北宅,进而围攻大梁,把天赐的运气当作常有之事,聪明的人不是这样的。
  据我所知魏国已经调集了全部上百个县的精兵良将来保卫大梁,看来不少于三十万人。
  以三十万的大军来守卫七丈高的城垣,我认为即使商汤王、周武王死而复生,也是难以攻下的。
  轻易地背着楚、赵两国军队,要登七丈高的城垣,与三十万大军对垒,而且志在必得,我看从盘古开天辟地至今天,是不曾有过的。
  攻而不克,秦军必定疲惫不堪,大梁攻不下而陶邑却定要丧失,那就会前功尽弃。
  现在魏国正犹疑未决,可以让它少割土地先稳住它。
  希望您抓住楚赵援军尚未到达大梁的时机,赶快以少割土地来收服魏国。
  魏国正当犹疑之际,会把少割土地来换取大梁解围的做法看作是有利的上策,一定会同意的,您的愿望也就会实现了。
  楚、赵两国对于魏国抢先与秦国媾和必定会感到气愤,从而争着讨好秦国,合纵便因此瓦解,尔后您再从容地选择对象各个攻破。
  况且,您要获取土地也不一定非得用军事手段不可呀!割取了原来的晋国土地,秦军不必攻坚,魏国就会乖乖地献出绛、安邑两城。
  这样又为您打开了河西、河东两条通道,原来的宋国土地也将全部为秦国所有,随即卫国必定会献出单父。
  秦军不动一兵一卒,而您却能控制全局。
  有什么索取不能得到,有什么作为不能成功呢!希望您仔细考虑围攻大梁这件事而不要使自己的行动冒险。”穣侯说:“好。”于是停止攻打大梁,解围而去。
  第二年,魏国背离了秦国,同齐国合纵交好。
  秦王派穣侯进攻魏国,斩敌四万人,使魏将暴鸢战败而逃,取得了魏国的三个县。
  穣侯又增加了封邑。
  第三年,穣侯与白起、客卿胡阳再次攻打赵国、韩国和魏国,在华阳城下,大败芒卯,杀敌十万人,夺取了魏国的卷、蔡阳、长社,赵国的观津。
  接着又把观津还给了赵国,并且给赵国增加了兵力,让它去攻打齐国。
  齐襄王惧怕被伐,就让苏代替齐国暗地里送给穣侯一封信说:“我听来往人们传说‘秦国将要给赵国增援四万士兵来攻打齐国’,我私下一定对我们国君说‘秦王精明而谙熟谋略,穣侯机智而精通军事,一定不会这么做’。
  为什么这么说呢?韩、赵、魏三国友好结史记盟,这是秦国的深仇大敌。
  它们三国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尽管有上百次的背弃,上百次的相骗,但都不算是背信弃义,一同对外它们是深信不疑的。
  现在要战败齐国就会使赵国强盛起来。
  赵国是秦国仇视的大敌,它的强大显然对秦国不利。
  这是第一点。
  秦国的谋臣策士们,一定会说‘打败齐国,先削弱三晋和楚国的力量,然后再战而胜之’。
  其实,齐国是个势单力薄的外强中干之国,调集天下诸侯的兵力攻打齐国,就如同用千钧强弓去冲开溃烂的痈疽,齐国必亡无疑,怎么能削弱三晋和楚国呢?这是第二点。
  秦国若出兵少,则三晋和楚国就不相信秦国;若出兵多,就会让三晋和楚国担忧将被秦国控制。
  齐国惧怕被伐,不会投靠秦国,而去投靠三晋和楚国。
  这是第三点。
  秦国以瓜分齐国来引诱三晋和楚国,而三晋和楚国派兵进驻加以扼守,秦国反而会腹背受敌。
  这是第四点。
  这种做法实质上就是让三晋和楚国借秦国之力谋取齐国,拿齐国之地对付秦国,怎么三晋、楚国如此聪明而秦国、齐国如此愚蠢?这是第五点。
  因此,取得安邑把它治理好,也就一定没有祸患了。
  秦国占据了安邑,韩国也就必定无法控制上党了。
  夺取天下的中心区域,与出兵而担忧其不能返回比较起来,哪个有利?这些道理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才说秦王精明而谙熟谋略,穣侯机智而精通军事,肯定不会给赵国四万士兵让他攻打齐国了。”于是穣侯不再进军,领兵回国了。
  昭王三十六年(前271),当时相国穣侯与客卿灶商议,要攻打齐国夺取刚、寿两城,借以扩充自己在陶邑的封地。
  这时有个魏国人叫范雎自称张禄先生,讥笑穣侯竟然越过韩、魏等国去攻打齐国,他趁着这个机会请求劝说秦昭王。
  昭王于是任用了范雎。
  范雎向昭王禀报,说宣太后在朝廷内专制,穣侯在外事上专权,泾阳君、高陵君等人则过于奢侈,以致比国君还富有。
  秦昭王幡然醒悟,免去穣侯相国的职务,责令泾阳君等人都一律迁出国都,到自己的封地里去。
  穣侯离开国都关卡时,载物坐人的车子有一千多辆。
  穣侯死于陶邑,就地埋葬。
  秦国收回陶邑设为郡。
  太史公说:穣侯,是秦昭王嫡亲的舅舅。
  而秦国之所以能够向东扩充土地,削弱诸侯的势力称帝于天下,各国诸侯无不俯首臣服,是因为穣侯的功劳啊。
  等到显贵至极豪富无比之时,一人之言,便使其屈居下位,权势被夺,忧闷而死,何况那些寄居WWw.Slkj.oRg在异国的客子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