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
白居易陈子昂杜甫贺知章李白李商隐刘禹锡卢照邻柳宗元孟浩然王昌龄王维
宋朝诗人
范仲淹李清照陆游梅尧臣欧阳修苏轼陶渊明王安石文天祥辛弃疾杨万里叶绍翁
经典诗句
黄河的诗句思念的诗句离别的诗句月亮的诗句荷花的诗句梅花的诗句西湖的诗句菊花的诗句送别的诗句四季的诗句爱情的诗句儿童的诗句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翻译赏析_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阅读答案_作者苏轼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全文如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前言】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作于谪居黄州时期,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写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酒后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很容易触发联想。下阕就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躲开名利场,乘坐扁舟,归隐江湖。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不假雕饰,语言畅达,格调超逸,颇能体现苏词特色。
  【注释】
  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
  ⑵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⑶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 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⑷“长恨”句:引用庄子典。《庄子·知北游》云:舜问乎丞曰:“道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⑸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庄子·庚桑楚》云:“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⑹夜阑:夜尽。残,尽,晚。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縠(hú)纹:比喻水波微细。縠,绉纱类丝织品。
  【翻译】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WWw.sLKj.ORg,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鉴赏】
  这首词记叙深秋之夜词人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二句,先一个“醉复醒”,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人们读到这里,眼前就好像浮现出一位风神萧散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你看,他醉复醒,恣意所适;时间对于他来说,三更、四更,无所不可;深夜归来,敲门不应,坦然处之。总的展示出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词的上片还创造了一个极其安恬的静美世界。因为夜阑更深,万籁俱寂,所以伫立门外,能听到门里家童的鼾声;也正因为四周的极其静谧,所以词人在敲门不应的时候,能够悠悠然“倚仗听江声”,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是常用的诗家手法,从写家童“鼻息如雷”到进而写谛听江声,就把夜之深、夜之静完全衬托出来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而这首词更做到了情、景、理三者的妙合无垠。上片这段文字,看起来只是记叙词人夜饮归来的情景,没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它却使你感到词人在“倚仗听江声”时,心中会有无限感慨。词中抒情主人公风神萧散的形象,还使人感受到有一种超人物外的理趣。这里面有许多没有说出来的话,留给读者去想象,去补充。对于历尽宦海风波、九死一生的苏东坡来说,现在置身于这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会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白天的忧愁和烦恼,人世的得失荣辱,刹那间被一笔勾销,进而想追求一种新的人生。
  “倚仗听江声”,这个富有启发性的句子很自然地引出下片的内容。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突兀而起的喟叹,是词人长期孤愤心情的喷发,正反映了他在“听江声”时心境之不平静。妙在这两句直抒胸臆的议论中充满着哲理意味。
  “长恨此身非我有”是化用《庄子·知北游》“汝生非汝有也”句。“何时忘却营营”,也是化用《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本是说,一个人的形体精神是天地自然所赋与,此身非人所自有。为人当守本分,保其生机;不要因世事而思虑百端,随其周旋忙碌。苏轼政治上受大挫折,忧惧苦恼,向道家思想寻求超脱之方。这两句颇富哲理的议论,饱含着词人切身的感受,带有深沉的感情,一任情性,发自衷心,因而自有一种感人的力量。以议论为词,化用哲学语言入词,冲破了传统词的清规戒律,扩大了词的表现力。这种语言上的特色正表现出词人的独特个性。正如前人所说。东坡“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诗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远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縠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意蕴丰富,富有启迪、暗示作用,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积极用世转转向消极低沉,又转而追求一种精神自由的、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写得多么飘逸,又多么富有浪漫情调,这样的诗句,也只有从东坡磊落豁达的襟怀才能流出。
  这首词写出了谪居中的苏东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独特风格。历史上的成功之作,无不体现作者的鲜明个性,因此,作为文学作品写出真情性是最难能可贵的。元好问评论东坡词说:“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元好问道出了东坡词的总的特点:文如其人,个性鲜明。也是却好指出了这首《临江仙》词的最成功之处。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
猜你喜欢